电影《小兵张嘎》被列为小学生必看影片
1954年,儿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鸡毛信》广受好评,开启了此类影片的摄制热潮。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牧童投军》《民兵的儿子》《红孩子》《黎明的河边》《地下少先队》《小兵张嘎》等电影的热映,标志着儿童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已然成为一种独特而醒目的电影类型。它们因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儿童叙事视角,为少年儿童树立了崭新的精神偶像,有着其他类型影片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垂范意义。
在我看来,根据作家徐光耀小说改编的电影《小兵张嘎》,无论在艺术成就还是社会影响上,都是这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该片以幽默活泼的方式,讲述了白洋淀少年张嘎从天真顽皮的孩童成长为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的故事。影片一经公映,便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并引发热议。彼时,《文汇报》的一篇影评文章曾赞许该片“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张嘎的鲜明形象”。该片曾入选“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并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评奖电影类一等奖,中宣部、国家教委等部门把《小兵张嘎》列为小学生必看影片。
作为“80后”,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曾无数次在电影院或电视机前与嘎子“相遇”。某种程度上说,这部黑白影片伴随着我们成长,镌刻着我们的纯真年代。记忆中,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时代,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每当老师通知要观看《小兵张嘎》时,同学们总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尽管大多数同学对这部影片早已非常熟悉,却毫无倦怠之感,依然保持着浓烈的观影兴趣。内心中,我们将嘎子视为童年的小伙伴和小英雄,他的欢乐和痛苦,牵动着我们,并在笑声和泪水中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随着革命战争年代远去,尤其在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多元的当下,《小兵张嘎》依然魅力不减,原因何在?除了怀旧情结以外,还与影片本身直面战争、呼唤和平的人类企愿和人道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徐光耀在《〈小兵张嘎〉是如何写成的?》中曾说:“英雄故事,动人业绩,日日年年,层出不穷,昨天还并肩言笑,挽臂高歌,今儿一颗子弹飞来,便成永诀,这虽司空见惯,却又痛彻肝肠。事后回想,他们不为升官,不为发财,枕砖头,吃小米,在强敌面前,昂首挺胸,迸溅鲜血,依然迈过一堆堆尸体,往来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这精神,这品格,能不令人崇仰感佩,产生感激奋励之情吗?”由此可见,《小兵张嘎》在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的张扬下,满怀着对英雄的礼赞及对生命的珍重与热爱。
《小兵张嘎》自始至终呈现出两副面孔:一面是残酷血腥的战争;一面是喜乐安宁的日常。这两副面孔并置交织在一起,引领观众进入历史内部,体察万千民众的生存境遇与生命遭际,进而生发出对战争的憎恶及对和平的渴望。例如,影片开头,少年嘎子在暮色四合的水边欢乐地捕鱼,然而突兀而来的枪声打破了黄昏的宁静。经过一番激战,八路军侦察员老钟叔负伤落水。紧接着,画面一转,老钟叔在嘎子家养伤,泥猴样的嘎子提着一条大鱼得意洋洋地进门,向众人炫耀自己高超的捕鱼技巧。老钟叔与奶奶、嘎子如家人般和睦相处。他给嘎子讲故事、做木头手枪、陪嘎子做游戏,而奶奶和嘎子则竭尽所能为老钟叔提供有营养的饭食。一切似乎重回正轨,然而这种其乐融融的生活很快又遭到轰毁——奶奶为掩护老钟叔献出了生命,老钟叔也被敌人关进监狱。遭受巨大打击的嘎子离开了家乡,怀着报仇雪恨的心情踏上了寻找八路军队伍的漫漫征途。寻找到队伍后,嘎子在一场伏击战中勇擒伪军,并因此受伤。于是,他不得不离开队伍,在玉英家养伤。在养伤的日子里,他在这个宁静优美的小村庄里泛舟荷塘,吃莲子,看渔船上的鸬鹚,按捺不住跃入水中捕鱼……一幅安稳、和谐、幸福的生活画面徐徐铺展,而远离战争、祈愿和平的愿望则在观众的心中缓缓升腾。值得注意的是,和平与战争这两副面孔的交叠并置不仅承载着深邃的人道主义命题,而且赋予影片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并在环环相扣的矛盾冲突中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在人物塑造上,《小兵张嘎》以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少年儿童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不完美”的小小少年在风云激荡岁月中的成长,保留了孩子的天真稚拙和顽皮任性的童趣世界。影片中,嘎子虽然爱戴老钟叔,然而当他看到奶奶烙出的白面饼时,也禁不住美食的诱惑,直到奶奶告诉他在锅里给他留了一份时才欢喜地去给老钟叔送饭;在与小伙伴胖墩儿的摔跤比赛中,他不甘心失败,居然在情急之下咬了对手,进而因不满胖墩儿父子对他的奚落,做出了堵人家烟囱的恶作剧。在寻找抗日队伍的途中,嘎子试图模仿罗金保用小木枪制服“汉奸”,既有少年的勇敢大胆,也呈现出孩子特有的简单鲁莽。此外,当他刚刚加入革命队伍时,面对区队长要他交出缴获枪支的命令时,嘎子是抗拒和委屈的。
《小兵张嘎》的主创人员没有取消张嘎的孩子气和自由的天性,细节的强化和日常生活的还原使影片弥漫着亲切蔼然的气息,消除了距离感与说教意味。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帧帧黑白画面,观众得以窥见革命战争年代孩子们苦中作乐的生命活力、普通百姓打鱼种地的家居日常、旧时代乡村物质生活的窘困以及革命军民间的鱼水情深。正是这些丰富而宝贵的历史信息,使我们认识到历史的斑驳和人性的繁复,更使得这部影片具有了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恒久价值。
《小兵张嘎》作为儿童革命历史题材中的经典之作,其“炼成”的因素还包括影片艺术性地回答了张嘎从顽皮少年到革命英雄的成长过程。最初,指引张嘎走向革命之路的无疑是奶奶的亲身示范和老钟叔的精神引导。比如,奶奶与八路军战士缔结了深情厚谊,奶奶悉心照料、掩护受伤的老钟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钟叔对嘎子的疼爱和革命故事的讲述,则在嘎子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对嘎子而言,老钟叔具有父亲般的温暖,承担着“精神之父”的职责。而奶奶的惨死和老钟叔的被捕,则唤起了嘎子的仇恨,树立了行动的目标。
随着亲人逝去,流浪少年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受到教育和淬炼。革命大家庭中,嘎子在精神偶像罗金保的带领下,在区队长看似严格实则慈爱的帮助下,在一场场激烈残酷的对敌战斗中,不断成长和成熟。最终,嘎子与游击队里应外合,端掉鬼子炮楼,救出老钟叔,取得了胜利。在欢乐喜庆的庆功会上,嘎子当着父老乡亲的面主动上交了他藏在鸟窝中的手枪并承认自己私自藏枪的错误。区队长非但没有责备嘎子,还将这支枪交给他使用并宣称他早已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至此,在党和革命队伍的引导、教育下,张嘎从乡村孩童成长为合格的革命新人,影片也在大团圆的明朗欢乐中落下帷幕。
《小兵张嘎》以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激情讲述了少年英雄在战争中成长的传奇故事。在家国情怀的彰显下,贯穿着对战争的批判与反思,对生命的尊崇与热爱。因此,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普遍的影响力,让一代代观众在笑声与深思中珍视和平,拥抱生命。
(作者乌兰其木格系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
经典回放
由崔嵬、欧阳红樱联合执导的电影《小兵张嘎》以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1943年为时间起点,讲述了水乡少年张嘎将负伤的八路军侦察员老钟叔救回家中养伤,随后,在鬼子大扫荡中,老钟叔为救奶奶被捕,而奶奶则因掩护老钟叔被敌人杀害。生活的巨变迫使张嘎离开家乡寻找八路军,他立志为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在八路军的大家庭中,嘎子虽有孩童的顽皮与任性,但经过革命的淬炼和洗礼,他不仅实现了救出老钟叔的愿望,而且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影片在抗日战争的宏大背景下,礼赞了中华儿女的英勇不屈和家国梦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