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结束 最后删到只有2个多小时
这个假期你去看电影了吗?
11亿、10亿、100亿……
一眨眼的速度,这些数据都在飙升,不由得惊叹于观众们“报复性观影”能力。
《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先后突破10亿大关;又一百亿票房演员王宝强、刘昊然……
在如此快节奏变动的影视市场里,《夺冠》自9月25日上映至今,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输出以及较好的口碑。
它似国庆市场的中流砥柱,时时回荡着“中国女排姑娘”的声音。
上映13天,它的票房是5.78亿,位列国庆档电影票房第三。
从数据上看其实和前两名有着不少的差距,但它值得更多人走进影院。
去感受一段时代的变迁、排球姑娘的热血、感受一个专业团队的拍摄、超牛的演员、超牛的故事叙述……
关于《夺冠》,从戏里到戏外,有太多的故事、太厚重的情感,值得诉说。
01 可以是宏大叙事,也可以是个人特质
《夺冠》的编剧张翼说:
“通过一支球队去拍一部时代史,这是除了中国女排之外,很少有其它运动队能承载得了的,碰到这个题材是我们的幸运。”
有些网友认为票房不高是吃了体育题材的亏,我想编剧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三个时代,三段故事,关乎中国社会变迁。
电影把时间线拉长,放弃了原先设想中只拍2016年观众熟知的“中巴大战”,而是从80年代开始。
“《夺冠》必须拍好80年代,那不仅是女排的起点,还是当代中国的起点,正是这起点和路径的相似性让‘女排精神’和中国社会有了关联。恐慌、没有安全感,急着想证明自己。”
80年代中国有什么?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自行车,天真不加矫饰的面孔;
手被砸烂也不服输的倔强:
热血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女排教练袁伟民口中的“别掉队,快跟上”:
80年代的中国没有什么?
没有冰箱、彩电,更不知计算机是何物:
没有苦到不行的咖啡;
女排姑娘没有俄罗斯的身高,没有巴西的弹跳力,没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力量;
那时候的我们一定要赢,这样的倔强,是有原因的:
“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的价值。”
这是80年代,接着是2008年著名的“和平大战”,作为美国的女排主教练郎平和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之间的对抗。
一位讲着英语指导着美国女排,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队主教练。
从电影角度,这其中涉及到性别、东西方文化、移民、身份、友谊等等,是天然的戏剧元素,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矛盾所在。
到2016年“中巴大战”,也是年轻一代的最熟悉的一战。
这时,电影叙事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当今中国还需要女排吗?
中巴大战
回答是:需要,我们需要改革式传承。
重回国家队担任主教练,郎平的指导理念中,十分注重个人精神的崛起。
这是随着时代发展,“人”这个观念的进步。
“姑娘们,去谈恋爱吧!”
“你们喜欢排球吗?”
“朱婷,你为什么而打球?”
“放开了打,豁出去打。”
郎指导话语中,充满着个人色彩,留或者走,尊重每个队员的决定。
在“中巴之战”前夕,每个姑娘心中都有创伤,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拍出来了姑娘们心中的呼唤和声音。
不是为了团结而团结,不是为了歌颂而歌颂。
她们是战胜了自我缺陷后的成功,赢回的是她们自己。
80年代到2016再到2020的群像展现:
我们看到了80年代初的集体主义、团结精神,胜利是全中国人民的欢呼;
我们看到21世纪的女排姑娘身上绽放的光芒。
电影结尾中,女排的胜利采用了隐忍而克制的抒情蒙太奇,少了80年代的轰轰烈烈,多了释然与广阔。
02 历经坎坷,方能《夺冠》
《夺冠》原本有4、5个小时,最后播出的只有2个多小时,导演说:“我一分钟都不想删去。”
可《夺冠》还是历经了删减、更名、改期……等等坎坷,最终在影院见面。
“格局要够大,装得下情感和共鸣的故事”
“要细致,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
《夺冠》做到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二者的平衡以及良好的适配性。
同样,幕后有一批十分专业的人物,才能成就如此热血浪漫的“中国女排”。
导演陈可辛,从选角、布景到拍摄剪辑,层层把关,力求精细。
布景还原漳州训练场
陈可辛导演采取在运动员中找演员的办法,2000个、400个、十几个,选择了最符合原型特质的运动员们。
导演说:“没有技巧,反而更好,不像在演戏,所以特别真实。”
甚至在2016年的故事中,找到了女排队员们来演她们自己。
女排队员们训练间隙来拍摄,采用24小时两班倒的拍摄手法,给到剧组的只有几天时间。
群众演员也大有来头:
“我提醒团队,找群众演员时要很小心很小心,我要找到一批80年代的面孔,我要那种天真的。”
在主角的选取上,更是早早得到大家的认可。巩俐、黄渤、吴刚等老戏骨、年轻时的郎平由女儿白浪饰演,相似度极高。
巩俐,人送外号巩皇。
早期在网上流传的照片,可以看出与郎平的相似度极高,包括大拇指拿笔的动作,细节处都近乎神似。
同为行业的杰出女性,巩俐的气场已经足够了。但是巩俐用长时间接触排球、观察郎平去走近人物。
在花絮中看到,巩俐三页纸台词一条过,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巩皇对着空无一人的镜头,动容着说出最真切的话语,那是一种艺术家灵魂上强大的共鸣感。
导演陈可辛说:“那一刻我心里在想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导演,拍过巩俐的和没拍过巩俐的,我幸运地属于前者。”
黄渤没办法与陈忠和做到神似,只能从内心深处去发掘,他们身上有相似的点,就是接地气。
经过苦日子,跨越障碍磨练出来的智慧,这是他们共有的品质。
一对好友,代表着一个时代,是和谐,更是矛盾冲突社会的缩影。
03 演员与戏剧相互成就,激荡出热血沸腾之感
演员的最优选择、整个团队的呕心沥血、题材中天然的戏剧成分。
这种种的一切,激荡出了每一个狭小影院空间中巨大的能量,震撼着人们的内心。
从“集体至上”到“享受体育本身的快乐”,《夺冠》在拍时代变迁,也在隐约间指明一条道路。
再热血沸腾的BGM也会过去,就像影片最后,不用振聋发聩的音乐,而是平静中的热烈。
那是一种阔大的胸怀,一种可以海纳百川又可以专注自我的情绪,这是国人该有的情绪。
标签: 夺冠